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880.“他又等了七天”表示重生的第二个状态的开始,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:正在描述的是第一个状态(8:8-9)和这第二个状态(8:10-11)之间的间隔时间。为了将事物联系在一起,仿佛它们是历史事件,这间隔的时间用“等”这个字来表述。从前面关于第一个状态,也就是信之真理因虚假造成阻碍尚不能扎根的状态的阐述和说明,可在某种程度上清楚看出重生的第二个状态是何性质。当人开始承认并相信时,信之真理才首次扎根,而在此之前,它们没有扎根。人从圣言听到并存在于记忆里的东西仅仅是播种;在人接受并欢迎仁之良善以前,决不会开始扎根。一切信之真理都扎根在信之良善中,也就是扎根在仁之
良善中。这就像撒在地里的种子。尚在冬天,也就是土地冻得很硬的时候,种子的确撒在地里,但没有扎根。不过,一旦早春太阳的热温暖大地,种子就开始第一次生根,然后扎进土壤。这同样适用于所播种的属灵种子。它永远不会扎根,直到仁之良善可以说温暖这种子。只有到那时,它才第一次生根,然后发出根来。
人里面有三个层面是一致并结合在一起的,即属世层,属灵层和属天层。他的属世层只能从属灵层获得生命,属灵层只能从属天层获得生命,而属天层唯独从主,就是生命本身获得生命。为了获得更清晰的概念,让我说明一下:属世层是接受属灵层的器皿,或属灵层被注入其中的器皿;属灵层是接受属天层的器皿,或属天层被注入其中的器皿。因此,生命通过属天层从主流入。这就是流注。属天层本质上是一切信之良善;对属灵人来说,属天层作为仁之良善存在。属灵层是真理,并且它决不会变成信之真理,除非它里面有信之良善,也就是仁之良善,来自主的生命本身就在这良善里面。再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些:正是人的属世层将仁之行为付诸实践,无论藉着手,还是藉着口,因而藉着身体器官。然而,这行为本身是死的,若不从它里面的属灵之物获得,就没有生命;属灵之物若不从属天之物获得,同样没有生命,而属天之物从主获得生命。行为由此被说成是善的,因为若不从主获得,就没有任何良善可言。
既然如此,那么人人都可以清楚看出,对每一个仁之行为来说,行为本身纯粹是身体行为,这行为因它里面的信之真理而成为活的。更重要的是,信之真理是无生命之物,因信之良善而成为活的。此外,信之良善若不唯独从主,也就是良善本身和生命本身获得,就没有生命。这解释了为何属天天使不愿听到信,更不愿听到行为(参看202节),因为他们将信和行为都追溯到爱。他们将信归因于爱,甚至将信之行为也归因于爱。因此,对他们来说,行为和信这两者都不在他们的视线之内,只有爱和源于这爱的良善才能存在,主在他们的爱里面。这些天使因拥有如此属天的观念,故不同于被称为属灵的天使。他们的思维和由此而来的言语远比属灵天使的更不可思议。
39.我曾看到我们地球灵与水星灵在一起,并听见他们交谈。除了其它事情外,我们地球灵还问他们信的是谁。他们回答说,他们信神;但当进一步询问他们所信的神时,他们就不愿说了,因为他们的习惯是不直接回答问题。然后,水星灵反过来问我们地球灵信的是谁,他们说,他们信主神。这时,水星灵说,他们发觉他们(即我们地球灵)不信任何神,并且习惯嘴上说信,其实并不信。水星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,因为他们不断运用这洞察力去探究别人所知道的。我们地球灵属于那些在世时照教会的教导表白信仰,却没有活出信仰的生活之人。在来世,那些没有照自己的信仰生活之人就会丧失信仰,因为信仰没有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。一听到这话,我们地球灵都沉默了,因为他们凭那时所赋予他们的觉知承认事实的确如此。那些出于教义表白信仰,却没有活出信仰的生活之人,根本没有信仰(AC 3865, 7766, 7778, 7790, 7950, 8094)。他们的内在反对信之真理,尽管他们在世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(AC 7790, 7950)。
3865.“如今我的男人必爱我”表真理的良善就出自该状态。这从“爱”和“男人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爱是指出自该状态的良善,因为一切良善都是爱的产物,因而在此由“爱”来表示;“男人”是指真理(3134节)。至于何为真理的良善,这在前面已反复解释过了,即:它是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情感;因为生活就是在真理里面被那些后来重生的人所看到的良善。没有照着真理的生活,真理与良善就不会联结起来,因而良善就无法变成人自己的。
只要注意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,谁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。检查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就会发现,他们尽管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教会的教义上接受过教导,却根本不相信关于主的任何事,也不信祂和教会的真理;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,则人人都信他们视为真理的那些真理。然而,那些像教会领袖那样教导真理,然而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的确声称他们相信,其实他们发自内心不信。
其中有些人具有一种说服之信,这种信是正信的仿品,只不过是所确认的纯记忆知识。他们确认这种知识不是因为它是真理,乃因声称忠于它会提升他们的地位、荣耀和利益。这种知识也就从耳朵进入记忆,再从记忆传到嘴上,而不会进入内心,并由此进入对它的承认。由此明显可知,只有生活才能表明对真理的这种承认的性质,也就是信的性质。他们还表明,脱离生活良善的信声称,一个人无论生活如何,都能凭恩典得救;并且这种信还反对这一教导:每个人的生命死后仍旧存留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